欢迎来到中国国资国企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力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周子勋 时间:2015/12/1 14:30:25 浏览:

最近,“供给侧改革”成为热议话题。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那么,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的政策又有什么特点?需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我们有太多的产业处于供给老化的阶段,连刺激都刺激不起来。经历五年下行,如果要使中国经济恢复增长的动力,开启经济增长的新周期,必须从供给层开启结构性的改革。”在11月29日由万博研究院、经济参考报主办的新供给新动力——供给侧改革圆桌论坛上,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作出如上表述。


滕泰表示,现阶段有专家对新供给改革存在误解,认为可以利用大数据调节供给来改变过剩产能的现状。对此,他认为,现阶段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避免“三大误区”:一是不能仅停留在概念与理论层面,应该推向深入、落到实处;二是绝对不能搞成新计划经济的思路;三是不能把供给和需求对立起来。


在论坛上,万博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宋宁表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激活生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促进国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在微观层面,推进改革要着眼于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着力激发市场主体的自身活力,使各类要素能够便利地进出市场,自由地创造价值,自主地实现价值,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不竭的动力。在宏观层面,推进改革要着眼于政府自身,着力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宏观管理方式,打造市场主体能够充分释放财富、创造潜力的良好环境,并使各类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利于存量资源的不断优化重组,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只有不断地提高中国的全要素生产力,才能保证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持续地提高。这一点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线。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认为,在谈如何扩大或者改善供给的时候,不要谈具体的行业或者产业,更不能说具体的产品,让企业和个人自己选择。政府做的是扫清障碍,建立有利于提升效益的制度,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在经济出现巨大波动的时候用总需求管理平滑它,微观层面的决定留给企业,留给消费者自己。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则从国企改革的角度来谈供给侧改革,他指出,现在要有三个转化,一是理论动力如何转化为实践动力,二是上层动力如何转化为中层动力,三是政府动力如何转化为企业动力。要做到这关键的三个转化,需要制度供给,需要政府放权。国企改革总体上就是制度供给的问题,政府的制度调整是根本的动力。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俞力峰表示,供给侧的改革意味着更少的垄断领域或者垄断环节,更少的市场准入的限制,更低的进入门槛,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机会,更均等的要素价格,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更强的资源和环境约束等。这些对国有企业的挑战是非常大的,它就倒逼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褚福灵指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结合,来自创新驱动与分配驱动的结合。经济发展的动力既来自供给,也来自需求,既来自生产,也来自消费。提高供给效率,降低供给成本,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


建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称,金融危机后中国的需求结构已接近高收入国家的形态,但供给结构还停留在中低收入国家的阶段。随着供需矛盾愈发突出,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压缩需求,而是提高供给的层次。一是产品研发投入要增加,二是提升装备水平,三是商业模式创新,四是要保证好的市场环境,五是解决投资动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