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国资国企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您的位置:首页 > 国资研究 > 经验分享
经验分享

对陕西省国资委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的考察

来源:河北省国资监管工作协会 作者:王大玮 刘洪臣 时间:2015/4/17 9:31:52 浏览:

切实发挥国资国企对经济全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对陕西省国资委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的考察

 

河北省国资监管工作协会

2015311日)

 

2014年陕西省国资委监管28户企业,主要分布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矿产、电子、建筑、服务业等六大支柱产业,资产总额16212.1亿元,同比增长13.4%;实现营业收入7212亿元,同比增长14.1%;利润总额232.6亿元;监管企业上缴税费682.2亿元,同比增长9.6%,其贡献率在全国地方监管企业中名列前茅。该省监管企业所有者权益在全国地方国资委系统排名第5位,资产总额排名第6位,营业收入排名第6位,净利润排名第9位。通过考察,我们认为陕西省国资委注重培育大企业集团、注重科技创新、注重统一监管分类管理和注重国企跨越赶超等做法值得借鉴。

一、高度重视大集团建设,充分发挥国资国企的支撑引领作用

陕西省委、省政府暨省国资委立足于本省经济发展工业当家、国资当家的实际,一直非常注重大型企业集团的建设,注重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改革发展,国有大集团资产总量、营业收入连年大幅提升,仅陕西煤业化工、陕西延长石油、陕西有色金属控股3家大型企业集团合计资产额就达7851亿元,占监管企业总资产的48.4%,营业收入均已上千亿元,营业收入合计占监管企业的67.5%,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以来经历三次划转两次重组(第一次是2004年,以铜川、蒲白、澄合、韩城矿务局等省内10家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为基础,组建成立陕西煤业集团公司;第二次是2006年,陕煤集团与渭化、陕化、陕焦三家省内化工企业重组成立了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第三次是2011年,省政府将陕西钢铁、陕西铁路投资、陕国投等企业划归陕煤化集团管理)后,现已发展成为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资产总额3985亿元,业务领域涉及煤炭开发、煤化工、钢铁冶炼、火力发电、铁路投资、装备制造、建筑施工、现代服务等八个产业,拥有全资、控股企业60多家,上市公司3家。该企业曾创年利润超200亿元记录,2014年完成煤炭产量1.27亿吨,钢铁产量790万吨,化工产品1313万吨,发电量319亿度;实现销售收入176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6亿元。位列2014中国企业500强第99位,2014中国煤炭企业100强第12位,煤炭产量位列全国第五。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陆上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和开拓者,是国内拥有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资质的四家企业之一,截至201412月底,总资产达2735亿元,全年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资产总额1131亿元,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1102亿元。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额292亿元,位居中国机械500强第23位,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制造型企业和唯一的新能源商用车生产企业。陕西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额突破500亿元,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132.5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6.28亿元,其中金融业实现利润9亿元。

此外,陕西省加快整合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的进程,近年来陕西航空产业发展集团、陕西林业集团、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陕西省环保产业集团等一批集团相继组建运行。这为陕西省国资发展集聚强大合力,对陕西省经济全局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强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科技创效

陕西省特别重视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国企创新工作有抓手、有考核、有力度。

(一)夯实科技创新基础。省国资委和科技厅联合制定文件,完善科技创新工作指导意见和考核办法,推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一批创新驱动示范工程、研发平台建设和重点研究开发项目建设。目前,企业新建研发机构已达1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

(二)加强量化考核。省国资委将科技创新纳入企业负责人年度考核,着力落实科技投入增长目标,真刀实枪进行考核。在省属国有工业企业(集团)研发投入量化考核试点的基础上,建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考核、报告制度,加强对不同行业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分类考核与评价,促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2014年考核后,对12户达标企业进行奖励,对不达标的2户企业进行处罚。2014年监管企业科技投入达到24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明显加大。

(三)积极推进企校战略合作和加快队伍培养。该省201410月召开产学研战略合作大会,21对高校、企业签订合作项目66个,年底已启动48个。为推动成果转化,该省鼓励和支持省内企业、高等学校和国内外科研院所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科技合作机制,在陕设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开展科技项目研发和产业化合作。省国资委鼓励企业与清华大学合作,举办科技管理人员培训班,推动企业设立首席专家、首席设计师、首席技师等,充分发挥这些首席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四)出台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方案。20141230日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陕西省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行动方案》(陕政办发 〔2014138号),提出奋斗目标:到2017年,全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多元化研发投入体系、研发平台体系、创新人才体系、产学研联动体系、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较2012年翻一番。到2020年,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实现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带动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

(五)开展协同创新。陕西省国资委与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等部门紧密协作,共促创新。一是引导企业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责任,加大研发投入;启动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志在打造行业内有国际影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投入考核。加大对研发创新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三是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建设工程。按照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研发条件、有研发方向、有研发项目的标准,鼓励支持省内企业自建或共建重点(工程)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院博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至少要建立一个研发平台。四是增强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鼓励对标提升科研条件建设水平,提高工程化开发和产品研发能力。支持打造一批集技术研发、人才集聚、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创新平台,抢占技术制高点,确立行业的领先地位。五是支持吸引中央企业、军工企业、跨国公司的研发总部或区域性研发中心落户,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创新型企业在陕建设研发机构。六是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省内高校联合企事业单位,共建3D打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等省级、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三、顶层推进国资集中监管,科学实施国企分类管理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经营性国资实行统一监管对发挥国资国企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国资监管改革,并推进实施国企科学分类管理,该省国资监管格局出现新变化。

(一)强力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按照省委、省政府对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构建大国资工作格局的要求,该省国资委认真落实并提出建议和方案,对省政府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全部纳入省国资委统一监管,对年营业收入不足2000万元的,有的改制退出国有序列,有的下放市级监管。

陕西省委、省政府为加强对行政性事业资产和国有文宣企业的监管,专门成立陕西省行政文化资产管理局(副厅级,下设两个处)归省国资委管理,负责管理全省行政经营性资产和文化企业,统筹整合省直机关经营性资产。

(二)积极实施国企分类管理。为深化省属企业改革,落实分类管理,2014726日,陕西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陕西国资委《关于省属企业实施分类管理的意见》(陕政办发〔2014112号),将省属企业分为竞争类、公共服务类和功能类,提出强化管理与促进发展相一致、统一标准与突出个性相兼顾、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保持稳定和动态调整相协调的分类管理原则,明确了分类依据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详列了16户竞争类、6户公共服务类和10户功能类监管企业分类名单。2014828日该省国资委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布置,迈出了分类管理的第一步。他们从五个方面推进分类管理:一是分类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分层授权、分类管理为核心特征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二是一企一策,分类实施考核。对竞争类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公共服务类企业以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产品为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功能类企业主要承担政府特定任务,以社会效益为核心,兼顾经济效益。三是分类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差异化薪酬管理,明确不同类型企业领导人员的薪酬标准和中长期激励模式。四是分类调整结构布局。按照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的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的要求,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企业主业集中;推动国有企业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有序从无效资产、低效资产和低端产业主动退出。五是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突出管资本为主,对出资人职责事项进行清单管理、差异化管理、差异化服务,着重提高监管的依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精准服务。

在省属企业分类管理中,对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陕西煤化工集团、陕西能源集团等13家工业企业和4家文化企业的领导班子正职实行省委管理;其他企业领导班子由省国资委负责管理。

(三)不断完善国资监管举措。一是改进监管方式。按照依法监管、依法行权履职的要求,积极开展出资人审批事项清理工作,下放子企业领导班子管理,推行主业项目备案,将市属及以下企业协议转让审批权限授予具备条件的有关市国资监管机构等,提升监管效率。二是对设区市国资监管加大指导监督力度。制定指导监督工作计划,召开市(区)国资委主任座谈会,加强对市(区)国资监管工作的业务培训,指导推进改革。三是深化监事会监督。开展年度集中检查和专项检查工作,探索推进境外资产监督检查试点,强化成果运用。

四、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放大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

陕西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下属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已达502户,资产总额6128亿元,营业收入3174亿元,净利润92亿元。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成为该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014823日陕西省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试行)》(陕政发〔201430号),为实现产权多元化、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打造经济升级版提供指引。

(一)提出混改目标任务和总体思路。主要目标是2014年完成省属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积极推进子公司层面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到2017年,大多数省属国有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到2020年,国有企业基本建成现代企业制度,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微观主体。

总体思路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多措并举,系统推进,着力打破所有制界限,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双向进入、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着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产权多元、自主经营、治理规范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着力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和体制机制束缚,优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发展繁荣。

(二)把六个一批作为混改的具体抓手。一是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培育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公私合作等方式参与建设营运,以项目合作为载体培育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推进改制上市做强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资源整合平台作用,运用增减持股份、增发配股等多种手段,积极推动有条件的集团公司实现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上市。三是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发展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积极引进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和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合作。支持国有资本与各类战略投资者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共同开展战略投资。鼓励和支持国有资本与民营企业开展战略性合作;支持省优势企业开展跨国境跨地区投资经营。四是加快整合重组步伐搞活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允许民营企业以知识产权、高新技术等生产要素折股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力争到2020年,新增10家以上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通过国有股减持、转让等方式,引导省属国有企业从不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中有序退出。五是探索员工持股转化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有序推进企业关键岗位管理者、业务骨干、核心技术人员等,以货币、股权、知识产权等参与本企业改制;对国有资本准备退出的企业,创新型、研发类、基金类等人力资本要素占比较高的企业,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允许员工持股,鼓励技术入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六是着眼准入引导新增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新建政府投资项目和新增国有企业,除涉及国家安全、核心机密的项目外,原则上均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展省级产业发展资金转为股权投资试点,省级产业发展资金按不低于50%的比例转为股权投入,并逐步提高股权投资比例,形成的股权委托省级投融资平台管理。

五、积极适应新常态,聚力跨越赶超

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在陕考察期间的重要讲话中,提出陕西省正处在跨越赶超阶段。陕西省国资委积极落实这个重要指示精神,敏锐把握机遇,2015年视为全省国企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窗口期,提出在量上赶超、在质上跨越的工作思路,积极布局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发展。

(一)深入推进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一是在总体设计上确定了“1+6”国资国企改革框架,即1个总体意见已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6个配套方案也陆续出台。二是加紧深化企业分类管理、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大实施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等工作。三是利用资本市场加大融资力度,缓解资金压力。四是扎实推进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和薪酬制度改革。

(二)以四个更加的要求在五个方面着力推进2015年国资七项工作。陕西省已开过2015年全省国资监管工作会议,省政府要求国资委和国企更加重视发展方式转变、更加重视体制机制创新、更加重视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更加重视企业风险防范。全省国资委系统企业在市场开拓、降本增效、项目建设、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合作共赢五个方面狠下功夫,着力抓好七项工作:稳增长,确保2015年监管企业营业收入实现8000亿元,增长12%加快布局结构调整,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推动重大装备升级换代,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文化、新材料和医药等优势支柱产业;深化三项制度、决策机制、风险防控机制、监管体制机制等国有企业改革,有效释放企业发展活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企业科技投入强度平均达到2.5%以上,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对标管理,推行物资集中采购、资金集中管理、狠抓成本管理,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完善国资监管,建立监管事项清单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机制,加快新组建企业和纳入监管的省属企业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抓好对市、县国资监管的指导监督,切实提高依法监管、依法治企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三)通过加、减、乘、除做优做强国资国企。,突出字,通过积极培育新产品,拓展新业务,开展新服务,投资新项目,开发新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做大国资国企;,强调优胜劣汰,通过处置一批低端、过剩产能,进一步收缩退出低效无效和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领域,实施企业重组整合,进一步提高国企竞争实力;,突出融合倍增,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产融结合发展、国企上市、国有资本运作、股权多元化等,提高国资国企的活力和影响力;,在于,在于,分离企业办社会,简政放权,企业降本增效,聚焦发展,做强做优。

(执笔:王大玮  刘洪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