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国资国企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央企“双创”工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科技创新排头兵

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作者: 时间:2016/4/14 10:00:41 浏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和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以富国强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为企业使命。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集团公司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制定了航天核心技术计划,取得了数百项标志性成果,创造了以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两大里程碑为标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共获得5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申请专利2万多件,在创新领域先后获得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中国十大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特别奖”等荣誉称号,在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集团公司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工作的有关部署,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集团公司全部工作的总方针和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不断加快推进集团公司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努力争当国家科技创新排头兵。现将集团公司双创工作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双创”工作开展情况


(一)创新投融资模式有关情况


集团公司2006年发起成立了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投资),作为集团公司授权的投资管理主体、资本运作和战略合作的平台,以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履行集团公司赋予的产业孵化、资本运作、战略并购、投资融资、合作桥梁、价值创造等职能。截至目前,航天投资已发起设立北京航天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产业基金”)、航天高新(苏州)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投基金”)和无锡航天高能物联网股权投资基金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物联网基金”)等三支基金,并在上述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中占据控股地位,同时参股了国投创新(北京)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基金”)(各项投资基金基本情况见表1)。目前,航天投资正在启动与央企和地方等多方投资人共同设立科技创新专利基金,已通过集团公司相关决策,一期基金规模约5亿元,用于重点支持集团公司相关科技成果及专利技术转化应用和推广。


航天投资控股、参股的四只基金已取得较好业绩,特别是产业基金和创投基金,自成立以来,充分利用航天技术、品牌和资源优势,做强做大专业化运营管理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融资主体平台,建设保障基金科学高效运行的组织架构和公司治理,探索形成激励约束并重的基金收益分配机制,深度挖掘航天产业内部优质项目,有力促进了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现阶段,产业基金已投项目17个,完成退出3个,投资金额达25亿元;创投基金累计完成对外投资项目9个,金额合计3.91亿元。2014年,在投中集团评选的年度投资回报最佳中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产业基金名列第三,在央企投资机构中名列第一。


(二)创新商业模式有关情况


1、成立航天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院,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


集团公司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立足航天技术与品牌优势,统筹集团公司内部资源,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卫星资源和卫星应用、感知与导航、通信、芯片及信息处理与应用服务等技术基础及资源条件,于2012年组建成立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院(以下简称物联网研究院),作为集团公司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门户单位和资源集聚载体,承担物联网应用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任务,为集团公司实施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标准建设提供主要支撑,成为集团公司物联网产业开放式创新孵化平台。


以物联网研究院为主体,发挥其牵引、带动作用,初步形成了专业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集团公司物联网产业体系。面向不同行业需求,积累共性关键应用技术,培养综合系统集成和多专业融合应用能力,提供并实施系统解决方案,同时,重点关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防安全领域的物联网重大工程和项目,积极参与交通、公共安全、农业、林业、环保、家居、医疗、工业生产、电力、物流等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领域建设,初步形成了物联网业务规模稳步扩大、收入稳步增长的良好局面,正在成为集团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2、积极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推进内部单位系统性联合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集团公司积极尝试通过产业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努力发挥系统优势,将多种优势技术进行系统集成、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客户整体需求。


集团公司制定支持、指导民用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技术相关的民用产业公司强强联手,积极寻找市场系统级项目的契机,以实现集团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着眼点,内部单位积极开展产业、技术、服务的系统性联合,开拓大市场,落实大项目,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目前,针对石油石化行业的石油开采、输配、炼化及节能环保等业务,集团公司形成了相应的系统解决方案,逐步消除了单点推进、各自为战的弊端,推进了整体开拓市场、内部相关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分别实施的市场模式。


(三)创新创业技术平台有关情况


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经过多年发展建设,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覆盖主营业务领域的系统级研发中心和重点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了重点试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已建成了由航天系统发展研究中心、系统级研发中心、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构成的专业化、开放式、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组织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的建设为集团公司自主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提升了集团公司体系论证、系统创新、关键技术攻关和基础与前沿研究能力,为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航天重大工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目前集团公司拥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与清华大学等20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创新平台,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奖57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900余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2项,优秀奖22项;申请专利2万余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75%。


在不断提升集团公司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集团公司还探索向社会开放创新技术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


——由集团公司管理的国防科技生产力促进中心,是面向国防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服务的权威中介机构。为集团内外企业提供国防科技管理、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为国防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通过建立中国国防科技军民融合方面的信息通道,搭建国防科技产、学、研技术管理、技术交流与加强合作的共享信息平台,促进国防科技军民融合方面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信息传播与实际应用,加强与国防科技研发生产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推动中国国防科技领域军民融合工作的健康发展。


——集团公司专门组建成立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知识产权中心,为集团公司及面向社会提供知识产权研究、管理、申报、转化、咨询等专业服务。知识产权中心负责协助集团公司进行知识产权战略、政策和管理规章制度的研究与制定,承担或参与航天专项知识产权可行性论证和分析评估工作,提供知识产权的业务咨询,开展知识产权的宣传与培训工作,开展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四)创新孵化平台有关情况


1、成立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创新孵化平台


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深研院)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深圳市人民政府、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出资组建,是央企、高校、地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崭新尝试,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成为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创新平台。


深研院推行企业化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依靠航天工业的工程优势和产业平台,依靠深圳改革开放的区位优势及产业环境优势,依靠哈工大的人才与技术研发力量,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经过多年摸索,深研院坚持走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的军民融合式创新路线,形成了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参控股专业公司的立体式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负责原始创新,取得创新成果后交给研究所进行项目孵化,孵化完成后成立专门的参股或控股专业公司负责具体的产业化市场化推广。对于取得了创新成果但不具备孵化条件的项目,则以专利转让等方式为研究院赢得收益。正是由于进入专业公司产业化发展阶段的项目事先经过孵化,这些专业公司往往在成立的第一年就能实现盈利。深研院高度重视创新团队建设和培养,近年来,在下属公司探索实施了管理团队持股和核心骨干人员持股,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2007年重组至今,深研院营业收入增长1121%,利润总额增长997%,总资产增长134%,净资产增长86%,合并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势头。


2、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孵化器


为进一步强化职工在创新型企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集团公司工会在党组的领导下,按照全总部署,把职工技术创新作为航天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抓好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队伍建设、载体建设和能力建设,并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群众性的创新实践活动推进。集团公司通过选优配强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头人、精心培育劳模创新工作室骨干力量、全面提升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素质进行资源优化和分类培养;通过与班组、学习型组织和职工技术协会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拓展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任务引领、效益引领、文化引领不断提高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各项能力。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动下,广大职工创新创效产生了内生动力,有力推进了一系列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目标的实现。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集团公司拔尖创新人才的孵化器,“王连友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五)创新创业活动有关情况


1、组织开展以“创新、创效、创优”为主题的职工建功立业活动


按照“融入中心、促进发展”的方针,发挥广大职工创新创效的积极性,集团公司组织开展了以“创新、创效、创优”为主题的职工建功立业活动,每年结合形势任务特点提出一个明确的建功立业活动具体主题,围绕这些主题组织广大职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竞赛、技术比武、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巾帼建功、职工自主管理等经济技术创新创效活动。职工创新创效活动不仅推动了职工素质的提升,也有力促进了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的圆满完成。


近年来,集团公司共开展职工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巾帼建功技术架桥等活动8885场次,参与人数47万人次,创新项目10576个,直接经济效益16.93亿元,合理化建议12.65万条,建议采纳率31.4%,成果转化率21.0%。


集团公司职工创新创效活动获得了一系列殊荣,组织职工创新成果首次参加第66届纽伦堡国际发明展,9个项目获得6金1银和2个科技创新专项奖,包揽我国一半金奖。


2、组织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转民大赛


为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整合军工领域创新创业要素,搭建为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的服务平台,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促进军工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发展,加速军工技术向民用企业的转移进程,2015年8月,集团公司所属成员单位组织承办了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转民大赛。包括十大军工集团、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军工高校、地方企业等366个项目参赛,最终选出30个项目进入决赛,其中,集团公司参赛项目11项,进入决赛项目5项。


(六)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建设情况


集团公司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坚决打破制约创新主体地位的思想障碍和内部制度藩篱,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创新激励政策,在集团公司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强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1、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完善创新组织机构建设,推进太空安全、核安全等国家级战略研究机构建设和航天系统发展研究中心实体化运行。着力加强创新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能力建设,论证建设集团级体系仿真实验室,新建若干国家重点试验室和国防重点试验室,加速科技创新体系升级。


2、统筹优化创新资源投入。完善形成结构化、持续性的自主投入机制,探索以引导性资金和“后补助”等方式鼓励各单位先行投入,多种方式筹集创新经费,明确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基础与前沿研究、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创新的投入比例。


3、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推进由重开发、轻应用向开发和转化应用并重的模式转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等国家政策落实,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方式。组建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吸引民间资本、风险投资等多渠道资金的投入,加大对重点转化项目经费支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二、“双创”工作的下一步计划


(一)总体考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双创工作,是中央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提出的国家战略。集团公司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瞄准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依靠自主创新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就是要履行国家科技创新排头兵的使命,依靠自主创新引领中国航天的发展;就是要对照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标准,依靠自主创新铸造核心竞争力;就是要面向航天产业化和军民融合发展,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1、总体思路


围绕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建成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和争当国家科技创新排头兵的战略目标,坚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破除激发创新活力、动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集团公司作为创新主体的定位,进一步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坚持面向未来,推进航天技术全面、可持续发展。


2、主要目标


总目标:到2020年,建成体系完备、机制健全的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满足发展需求,在若干航天科技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排头兵。


具体目标:


——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可以全面支撑集团公司体系论证、系统创新、关键技术攻关和基础与前沿研究能力的提升。


——面向未来的航天技术体系对发展的指导作用更加凸显,若干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立项和实施,基础与前沿领域得到全面加强,技术储备大幅增加。


——自主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集团公司创新主体的地位进一步落实,结构化持续性的自主投入形成制度安排,创新资源得到全面统筹和优化。


——军民融合战略得到深入实施,军民互动形成良性循环,航天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提高。鼓励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激励政策充分落实。


——协同创新的战略布局更加合理,定位更加清晰、运行机制更加高效、合作模式更加务实,依托国内外研发机构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深度发展。


——人才培养和创新激励机制更加完备,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创新队伍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创新队伍的考核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二)重点工作举措


1、加强顶层设计,加速科技创新体系升级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创新组织机构建设,着力强化创新能力提升,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创新组织的协同作用和创新效能,加速科技创新体系升级。


按照创新型企业的要求,发挥好创新主体作用,畅通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以及产业创新的链条。各院的系统级研发中心要按照实体化要求充实完善,强化背景型号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强对体系创新的支撑作用;重点专业技术研发中心要按照专业特点和规律,对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加强原始创新和交叉融合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要坚持开放联合,依托高等院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筑牢与高校的战略合作关系,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加强深度融合,实现共赢发展。重点实验室要构建支持国防技术进步和军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关键技术,推动科技进步。没有实验室的研究院要按照国家、军队关于加强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积极谋划,抓紧开展论证和 申报工作。


2、突出战略需求和目标导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为实现集团公司“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目标,需深化论证、重构面向未来发展的航天技术体系,紧扣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牢牢把握确保国家战略安全和提升综合国力的科技重大专项、面向体系化联合作战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军民融合的重大产业领域、引领国家科技创新的前沿技术、“一带一路”战略的科技支撑和产业拓展等五大战略方向,发布核心技术发展计划,推动科技重大专项、航天重大工程的立项和实施,找准技术突破点加强攻关,力求实现“弯道超车”,为在“新的赛场”上实现领跑奠定基础。


3、加大自主投入,统筹优化创新资源


进一步完善自主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径选择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落实集团公司科技创新投入主体的地位,形成结构化、持续性的自主研发经费投入机制,统筹创新资源,加强自主投入的制度建设。


(1)形成结构化、持续性的自主投入机制。按照技术成熟度所对应的 技术发展各阶段,设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基础与前沿研究、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创新的投入比例。自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8%,居世界大型航天企业的同等水平,其中,基础与前沿的投入比例不低于自主投入经费的15%。


(2)统筹优化好创新资源。协调好国家、军队用户和集团公司自主创新投入的衔接。统筹好集团、院、厂所三级的投入结构和比例,优化好创新资源配置。集团公司主要关注面向未来的战略性、前沿性技术研究、体系论证和重大系统集成创新;各院主要加强系统集成创新和系统核心技术发展;各厂所组要加强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和重点专业技术发展。


(3)加强自主研发经费投入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自主研发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紧密结合、指令性计划与公开择优竞争多方式组织实施、分类考核评价等机制,完善相关的制度化安排,强化对自主投入制度运行和实施的考核。探索以引导性资金和“后补助”等方式鼓励各单位先行投入、多种方式筹集创新经费,确保创新投入稳定、可持续。


4、以市场为导向,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以国家产业政策为牵引,聚焦产业主攻方向,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大力营造鼓励转化、激励创新的成果转化环境,加快技术优势向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的转化。


(1)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航天技术成果转化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市场的导向作用,推动科研过程由重开发、轻应用向开发和转化应用并重的模式转变,突出航天科技成果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带动产业发展、创造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和贡献。


(2)加强以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为核心的有关制度的落实。强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落实国家和集团公司有关职务发明及成果转化的奖励制度。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探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合理分配方式,充分体现智力劳动的价值,让科技人员能在成果转化中获得合理的回报,从而促进科研活动的再创新与再转化。


(3)设立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各院设立按照市场化、商业化模式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中心,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进行特许、授权、转让、技术服务或组织二次开发。设立集团公司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大对重点转化项目的经费支持,同时吸引民间资本、风险投资等多渠道资金的投入,探索建立兼顾各方利益、符合市场规律的利益分配模式。


5、加强协同创新,推进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利用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和战略联盟,以高效的运行机制、有效的资源和灵活的人才配置发挥系统创新优势,突破研究所和高校之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瞄准基础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研究,以目标一致和利益趋同时间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


(1)以创新战略联盟为平台,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航天前沿技术的突破。发挥高等院校基础理论扎实、跟踪前沿技术紧密、人才资源丰厚、国际交流与合作密切等方面的优势,结合集团公司重大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技术研发与工程需求明确、科研设施完备等优势,重点发挥宇航科学与技术、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先进航天动力等协同创新中心的作用,推进实现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的深度融合。


(2)利用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完善集团公司的创新链条。准确把握航天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需求,结合高校的优势专业,弥补集团公司创新链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不足。通过集团、各院创新基金的牵引,引导高校围绕航天发展的长远需求开展基础性和探索性研究。可与高校的学院、系或著名教授结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长效机制,用高校的知识和智慧提高集团公司在基础与前沿领域的研究水平。


(3)依托海外研发机构,推进务实国际合作。加大与俄罗斯、欧盟等航天技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配合国家“一带一路”、上合组织等外交战略,建设空间信息走廊和拓展卫星应用产业,加大与有航天发展需求和愿望的发展中国家合作,不断提升技术、产品、系统解决方案对外合作和输出能力,增强航天国际市场竞争力。重点建设若干海外研发机构,谋划好合作方式与合作领域。加强对国际合作规则及合作国双方法律法规的学习理解,进一步做好国际合作的风险评估,降低合作风险。


6、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和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打造梯队合理、相对稳定、流动有序的创新队伍,培养一批关键领域创新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


(1)通过选拔培养,将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到创新队伍中。引进急需的优秀人才,通过重大研究项目牵引、压担子等方式,选拔领军人才和有创新潜质的技术人才聚集到创新队伍中。加强创新人才在预研与型号队伍间的双向交流,建立畅通的人才交流渠道,培养具备不同能力、适应不同领域、符合不同岗位要求的各种创新人才组成的预研队伍,提高技术攻关创新能力。


(2)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预研队伍考核评价的顶层设计,建立符合预研工作特点规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分层分类的预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


(3)完善创新成果激励机制。研究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特殊优惠政策,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个人发展等方面向其倾斜。运用先进的激励理念,物质、精神和情感激励有效相结合,建立基于领军人才和团队并重、满足航天创新人员多层次需求的针对性奖励激励机制。建立基于科学技术价值评价的机制,科学量化预研成果的贡献率。建立基于技术贡献度的科技成果申报奖项、转化应用奖励的源头追溯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