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国资国企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创新 > 创新案例
创新案例

开放创新 顺德700天转型记

来源:南方都市报(深圳) 作者:卢凯阳 时间:2017/3/28 9:54:36 浏览:

顺德之敢为人先,在于其开放的眼界、创新的思维,以及勇闯善为的决心。这让顺德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成就了顺德过去四十年的江湖地位。

而顺德新一轮的开放创新,始于两年之前,并在去年的中共顺德十三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确立未来五年建设“屹立珠三角、面向全世界的创新顺德”宏伟目标。这一目标,在今年刚刚过去的党代会以及正在进行的区两会被再次提及,并成为顺德抓住粤港澳湾区发展机遇的指引。

回顾过去两年,顺德在“开放引领 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战果颇丰,成功启动广州地铁七号线西延顺德段建设、国际会展中心落户并启用、广州大学城卫星城建设如火如荼、教育医疗开始走上集团化之路,并尝试“政府办、大学管”的新型模式,而且,顺德首提产业保护区,呼应了佛山市委市政府在大湾区概念下,突出制造业优势,打造大湾区制造重镇的定位。

顺德之敢为人先,在新一轮发展中又将乘上机遇的东风。而细细推敲这期间的演进能够发现,顺德每一步的前瞻性,并非真能预知未来,而是更关注当下,研究发展的困局与瓶颈,以问题导向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在2015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凤凰涅槃》中,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区邦敏说:“顺德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改革切入点和突破口,大胆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确保改革达到预期效果、真正解决问题。”

开放引领

“顺德要开放,北部要先行”

2015年,顺德换帅后的元年,新班子面对的是一个千头万绪的顺德。彼时,顺德土地资源紧张,楼市低迷;固定资产投资在低位徘徊,近两年的数据远落后于南海区;民营经济转型艰难,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镇街发展背靠背,各自为政……这些发展中的难题都亟待破解。

同年的2月2日,顺德召开中共第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履新顺德“一把手”刚满2个月的区邦敏在台上作题目为《迎接新常态,谋求新发展》的工作报告,在这份工作报告中,区邦敏为顺德破解发展问题开出的第一个方子就是两个字“开放”。

这份报告共12页,其中10页都是关于顺德各项工作的思路和部署。当天参会的代表发现,与以往的报告相比,“少谈了成绩、成果,更多着墨在发展思路上”。

“以前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现在是标兵已绝尘,追兵已没有。”高速发展了三十余年后,顺德率先触碰了发展的天花板。在迷茫与忧思之中,顺德提出要以“开放来倒逼改革”,建设开放的城市和开放的市场。

同年6月4日,在一系列看似悄无声息的考察和调研之后,顺德“开放”命题下的首个操作思路和盘托出。这一天,区邦敏带着顺德五套班子成员密集考察了南海和禅城两区。在考察后的座谈会上,区邦敏首次抛出“北部一体化”概念,“顺德要开放,北部要先行”。

所谓“北部一体化”,就是要推动顺德北部几个镇街的融合发展,通过创新机制体制去参与更高一级的区域竞争。实际上,在镇一级层面的产业发展上,顺德几乎已经做到了极致。华南理工大学规划系主任王世福认为,就好比顺德有很多项目的单项冠军,却没有团体冠军。而北部一体化,将有可能打出更好的团体赛成绩。

概念抛出之初,有些人产生了不解,如果将顺德开放的重心放在北部,那顺德原本的中心,大良容桂又将何去何从?

“兄弟娶老婆都有先后,北部要率先。”被称为“城变”高手的区邦敏从来都是不拘一格。在随后的考察调研、专家论证中,上述的误解逐步被化解。为什么是北部?因为这里优势最明显、禀赋最集中、发展最迫切。

“开放引领,北部先行”迅速在各界达成共识,并在去年通过人大决议,坚决以“十年磨一剑”的恒心,确保北部片区“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过去的两年中,北部先是推出九大基础工程,广州地铁七号线西延段动工,对标国际的会展中心开门办展,高端教育医疗配套不断注入。顺德的北部片区还成为了广州大学城卫星城的启动区,继续引领顺德的开放发展。

而就在开放战略实施的第二年,顺德就初尝甜头。2016年,第二届顺德国际投资年会上,1300多亿资金、130多个项目宣布在顺德投资,一举创造了顺德招商的历史最高纪录。去年上半年,顺德固定资产投资以14 .8%的增长幅度,位列佛山五区之首。

而北部三镇作为开放顺德、拥抱广州的桥头堡,牵一发而动全身,自此顺德发展的格局豁然开朗。空间的拉开,也迅速让顺德在全球视野中找准了定位,并提出了未来五年建设“屹立珠三角、面向全世界的开放顺德”宏伟目标。

在珠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合作互补大于竞争。而顺德两年前的布局,恰好为更好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作用奠定了基础。

顺德速度

让勇闯善为的年轻队伍上阵

没有速度的子弹是不会有杀伤力的。顺德要发展,已经不能再等。“政府出台一个规划之后,刚开始描绘得相当宏伟,但却迟迟不见动静。”顺德区建筑设计院院长陈霖峰在抱怨这些的时候,提到最多的就是顺德新城区十余年来停滞不前的发展。所以,在当他谈到北部一体化、轨道建设、会展中心建设等项目时,总不由得要多一丝顾虑。

“先机是抢回来的,成绩是干出来的。”顺德新一轮的发展,容不下一丝的等待。早于2015年初的全会上,区邦敏就强调,面对新机遇,顺德要“不争论、不埋怨、不等待,做实新一轮的改革开放”。随后,在多个公开场合,区邦敏都不忘给顺德干部鼓劲加油。

在谈到落实轨道时,区邦敏说“关键是要大家统一思路,为了发展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在全区干部工作会上,区邦敏提出“廉洁、勤学、善思、敢为”的八字建言;在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区邦敏重温了顺德改革开放历史,希望重振“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重塑开放的创新力量,“只要顺德人认准的事,没有干不成的”;而在今年的党代会上,顺德更是提出要让干部轻装上阵,大胆前行,让“不干没错”的干部在顺德没有市场。

在这个期间,年轻的彭聪恩当选顺德区长,并成为顺德新一轮开放创新的执行者。有政界观察人士评价区邦敏与彭聪恩这一对搭档,“一个长于布局,创新思维与大局观念相当强;一个长于执行,极为务实,有他们来带领顺德开创新格局,让人期待”。此外,一批年轻化、学历高的干部成为各个镇街各部门的“一把手”,“70后当主力,80后当先锋”的队伍梯次结构已经形成。顺德10个镇街,出自公安系统的书记就占4位,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执行力。

“现在,一面红旗已经交给你们了,你们要做的就是把红旗插在阵地上。”在去年7月举行的顺德区干部大会上,区邦敏对新任领导干部提出这样的要求。而年轻有活力,勇闯善为的干部队伍并没有再让顺德人等待太久。

仅仅一年多时间,顺德就走完了轨道从动议到审批的全部流程。去年6月23日,广州地铁七号线西延顺德段正式动工,顺德迎来了拥抱广州的轨道时代;

仅仅15个月时间,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就从设计到一期工程宣告完工,并与世界工业展览巨头汉诺威成功合作。如今,各类展会已经进入展馆管理方的议程;

仅仅在半年之后,顺德就成功走入深圳开展路演,用产业优势积极对接深圳的创新优势,而又仅过了2个月,顺德就完成了与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签约,广东天劲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顺德签订30亿元的投资意向书,肯定了顺德的投资营商环境。

而在顺德宣布打造广州大学城卫星城之后短短几个月之内,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就与顺德签订合作协议,并在产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展了实质性合作。

创新驱动

对接广深人才和创新资源

改革开放近40年,顺德从一个珠三角的农业县,一跃成为广东省的工业强区,多年来位列中国市辖区百强首位,但在土地、人力、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的情况下,顺德发展已略显疲态,急需通过空间再造、产业转型、配套升级等方面,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

吸引创新要素需要一个开放的市场。顺德在以开放为引领,打开面向世界的大门之后,就迅速地思考如何解决顺德创新资源的引入与再造问题。

2016年开春后的全区工作动员大会,坐在台上的掌舵人区邦敏神情平静,却语气坚定,“要快、准、狠,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和舍我其谁的气魄抢抓机遇。”

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顺德区委、区政府就组织了一个近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党政考察团,先后到达苏杭渝深广等城市考察。

此次考察中,大家发现,顺德与科技先进地区的差距明显。从经济指标来说,顺德一年300多亿元税收收入落后于一个苏州工业园区一年600多亿的金额;比招商后劲,重庆打造的产业链生态圈与国资撬动民资的模式已经远远甩开顺德;人才更是顺德一个痛点,当人家一个工业园区就有4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时候,顺德仍然屈指可数。

这次考察,既让考察团感受到了震撼,也陷入了对区域发展的深层次思考。顺德雄厚的制造业希冀新一轮的转型,过去一年刚刚构建起来的城市开放格局需要注入新的活力,这些都必须要有全新的思维的运作。

考察团返顺的当天下午,区邦敏就召开了总结会议,明确创新将是顺德未来发展的唯一路径,并在随后的多次报告中提出了对接广深人才和创新资源。

3月24日,顺德召开全区金科产融合发展大会,吹响全面促进金科产融合的号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设立了首期规模为20亿元的顺德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形成规模100亿元的创新创业投资基金。

自此,顺德以母基金为支点,撬动了一批产业投资基金井喷式涌现,产业界涌现了一股挂牌上市、产业并购的热潮:美的集团成功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碧桂园等4家顺德龙头企业参与发起的广东民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顺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就翻了一番,股改、上市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相比于金科产领域的融合创新,省市区三地共建的广州大学城卫星城落户顺德,则是更大的惊喜。区邦敏认为,广州正在构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顺德希望将制造业强项融入到这个枢纽的辐射范围内。“顺德打造大学城卫星城,就是要让高端人才能在顺德找到一个重要岗位、创新平台,或者性价比很高的生活空间,助力顺德经济新一轮的转型升级”。

在刚刚结束的顺德党代会上,顺德提出继续推进“广佛同城、融入广深”发展计划,一方面全力建设广州大学城卫星城,加快建设人才社区和产业社区,一方面还要建立深圳主题产业园区,顺德希望主动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拥抱广深。

环境配套

教育卫生当“主菜”,向广深看齐

2015年初的那次区委全会,区邦敏谈到了容桂一家老板的一番话:“他只跟我提了个要求,只要我帮他留住人才的家属,他就能够帮我留住企业的人才,我听完很受触动”。要留下人才,不但要有好的工作环境和产业环境,也要有好的生活环境。而教育卫生的滞后,已对顺德竞争力形成了硬约束,众多的骨干企业对区域软环境的改善充满期待,呼声日高。

在通过轨道解决交通问题之后,顺德马不停蹄地开始布局顺德的教育、卫生问题。2015年12月21日,顺德召开顺德区教育综合改革动员大会,顺德区五套班子及各镇街主要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校负责人以及教师代表等900多人参加了这次动员会。区邦敏说,“教育是民生工程,是良心工程,更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果不为教育做点实事,那么就会愧对百姓,是个没有历史责任感的人”。

去年的3月11日,顺德启动卫生综合改革,区邦敏强调,医疗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区域竞争的重要元素,顺德要构建开放合作、协调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

自此后的多个场合,这位一把手强调“教育卫生不是配菜,我们要把它当主菜上”。顺德认为,教育卫生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要素,并且要用当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大胆细致地推进各项工作。

从去年以来,围绕“向广深看齐”的目标,顺德与华师大、北师大合作共建高品质基础教育学校,与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共建标杆医院。

今年2月底,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成为南医大直属医院,走上了医疗结构“政府办、大学管”的创新模式,希望依靠高水平的大学来支撑区域未来医疗事业的发展。在顺德医院更名的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医大附属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也来给顺德站台,她赞赏说,“在广深之外,顺德是少有的有这样眼界和魄力的城市。”据记者观察,广深作为省内教育卫生高地,最成功的做法就是依托高等院校来开展教育医疗工作。顺德要看齐广深,先从模式创新上吸取了经验。

一手软环境,一手硬实力,两手抓为顺德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城市价值直线上升,得到了来自市场积极的反应,一批央企纷至沓来,以PPP的形式踊跃参与顺德建设。

产业保护

划定产保区,拓宽发展空间

解决了诸多资源配套之后,顺德却依然绕不开城市升级和产业转型的困局。

在美的、碧桂园、格兰仕等企业在全球化市场中不断奋进的同时,顺德同样聚集了一大批低端的产能,这些产能扎根在遍布顺德的“散小弱”“脏乱差”村级工业园内,不但严重损害着环境,还制约着企业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数据显示,全区249个村级工业园占了区内投产工业区用地的67%,但是产出仅仅只有27%。工业园区体量庞大的低端产业,更是成为顺德蓝天碧水绿地的主要污染源头之一。

去年底的一场环保风暴,让不少企业尝尽苦头,有的甚至只能关门结业,成为被率先“淘汰”的一批。

而与此同时,顺德城市价值的提升,也在去年率先得到了房地产市场的检验,多个镇街都突破了新的区域楼面地价。有观察者就此提出担忧: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实体经济面临的严厉的环保门槛,会不会挤占了顺德产业发展的空间,从而导致产业空心化,让顺德成为一座新的“睡城”。

在这样的背景下,顺德再将环境保护提到重要地位,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将划定产业发展保护区,希望通过村级工业园的改造升级,为顺德赢得更多的产业发展空间,同时通过环保与安全的“双达标”工作,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如果说,去年底,当中央“环保”风暴席卷顺德之时,还有企业心存侥幸,以为避过检查就可以重新投入生产,继续危害顺德环境的话,那么顺德这一轮的表态则宣示了一种强硬的心态。

实际上,顺德对于环保与产业的态度从来都不是运动式的“小打小闹”。早在2015年初的党代会上,面对党代表的环保建议,区邦敏就提醒“三旧”改造工作和环保工作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同样是在这一年的7月份,顺德发布《顺德区城市更新(“三旧”改造)实施办法》,这份办法被认为是顺德推动城市更新的新的施政纲领,而其显著的特征就是“让利”与“放权”,比如让工业升级可以最高享受1000万元的奖励;加大“工改商”补缴土地出让金优惠等。这些举措,都显示了顺德改造环境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做法。

今年两会,顺德产保区政策将再次接受区人大代表的审议,一旦通过,这将是顺德“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另一次决心的表态。